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动者之歌 | 郭吉平:希望向世界输出贵州桥梁方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0:34:00    

面对记者的镜头,郭吉平依旧戴着那副黑框眼镜,不过,换掉了常穿的夹克衫,取而代之的是笔挺的西装。他身披全国劳动模范绶带,胸前挂着两枚奖章,一枚是2024年被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另一枚,则是4月28日上午,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被佩戴在胸前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郭吉平载誉归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要发挥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贵州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为贵州农产品运出大山做自己的桥梁贡献。”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郭吉平说话时,身体偶有小幅摆动,胸前的奖章在橘黄色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18年前,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一个小山村的郭吉平从中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在正式毕业的几个月之前,他就在国家建设西部的号召之下,与贵州建立了缘分,自此开启了山区峡谷桥梁建造之路。

郭吉平在施工现场 省交投集团供图

2007年,正是贵州加快投入基础交通建设的时期,高速公路刚开始改变崎岖山路的面貌,高山峡谷间的距离等待被桥梁拉进。或许因为从农村长大,血液里又流淌着湖湘伢子“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刚到贵州的郭吉平很快适应了大山里的生活。

艰苦的环境并未难倒他,真正的挑战来自工作。27岁的郭吉平刚走出校门就立刻投入到实战中,面对的还是当时同类桥梁中,国内乃至世界没有类似跨度可参考借鉴的桥梁类型,甚至来不及调整心态,他就已一头扎进了项目里。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给桥梁建造者们提出种种难题,但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六盘水市水城县(今水城区)发耳镇,郭吉平作为团队一员,顺利以首创的“空腹式”混凝土连续刚构施工成套技术,完成了这座世界第一跨径混凝土梁式桥的建造。在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郭吉平与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历经122天、17次改稿优化,独创倒挂式三角斜爬挂篮工艺,成功建造木蓬特大桥。此后的10余年间,镇胜北盘江大桥、水盘北盘江大桥、沿河沙陀大桥、纳晴乌蒙山大桥、六安花江峡谷大桥……“世界前100高桥”中,有20多座的建设工地上都出现过他的身影。与各大桥梁顺利通车同步而来的,还有鲁班奖、李春奖、詹天佑奖、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2024年,郭吉平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省交投集团供图

如今再提起刚入行的那几年,郭吉平的回忆里有一份感恩:“那时候,我师父韩洪举一人同时要兼任4个项目的总工程师,每个项目他都会选一些板块放手让我去锻炼,虽然压力很大,但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师父的引导下,我们也向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一步步去实现。”

一晃18年,郭吉平早已在贵州的高山峡谷间扎下了根。随着高速路网成型,万桥飞架山间,郭吉平也有了新的梦想。“在贵州建了18年的桥,对几种桥型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近两年的思考,我想让贵州桥梁以后能够走出去,从装备化出发,利用现有的AI等科学技术,向世界输出贵州的桥梁方案。”

面对今日之荣誉,郭吉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恩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好的时代;感谢贵州这片沃土,给我提供发挥的舞台;感谢身边所有关心、关注、关爱我的人。”最后,他充满温情地说:“做工程的人最愧对的是家庭,我的爱人一直默默付出,这份荣誉有她的一半……”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