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3:30:00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4日,印度阿塔里-瓦噶边界,印度公民在返回巴基斯坦后,乘坐三轮摩托车穿过综合检查站。图/视觉中国
2025年4月25日,印巴阿塔里-瓦噶(Attari–Wagah)边境口岸,过关人员明显增多。
印度这边,车顶扛着旅客行李的电动三轮车,在人群中小心穿梭。车上大都坐着巴基斯坦人,他们提前掏出了绿皮护照,等待接受印度边防士兵的检查。另一边,旅居巴基斯坦的印度公民也在经过巴方检查后,经过口岸踏上故土。
数日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一起针对游客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真凶仍未落网。巴基斯坦政府明确表示“与此事无关”,但印度依然把矛头和怒火对准了这个常年对峙的邻国。
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4月23日宣布关闭印巴阿塔里-瓦噶边境,这是两国唯一可通行的陆地口岸。印巴双方还互相停发签证,并勒令对方国家的旅居者限期离境。此外,印度还宣布暂停签订于1960年的《印度河河水条约》(Indus Waters Treaty)。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河河水条约》维持着印巴双方的用水平衡,被视为印巴关系“最后一道防线”。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4月24日明确表态,“如果印度切断水源,我们将视为战争行为,并予以回击。”
印巴形势陡然紧张,脆弱的边境和平岌岌可危。这场真凶在逃的枪击案,会引发印巴局势进一步升级吗?
4月22日起,一波高温热浪天气笼罩着印度中部地区。印度气象局称,今年的高温天气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当晚,发生在北方边境的一起突发枪击案,迅速驱散了热浪议题,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民生头条。
据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警方披露,当天有多名不明身份的枪手对草地上的游客开枪,造成了至少26名游客死亡。枪击案发生在帕哈尔加姆镇,这里距离地区首府斯利那加市约89公里。
事发地拜萨兰(Baisaran)草地是一片高山草甸,海拔约2400米。这里有大片宁静的牧场,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松林。游客可远眺白雪皑皑的山峰,也可俯瞰山脚下的城镇,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突然响起的枪声,打破了这片旅游胜地的宁静。
流传于印度社交媒体的视频片段显示,多人倒在草地上,幸存者哭泣着请求帮助。另一边,多名全副武装的印军士兵跑过大桥,迅速上山。因汽车不通,人们只能骑马或步行到达草地。
遇难者之一苏希尔·纳撒尼尔(Sushil Nathaniel)是印度中央邦居民,近日带妻子、女儿到帕哈尔加姆镇度假。他的家人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恐怖分子要求苏希尔下跪并念诵经文,当苏希尔回答自己是基督徒后,恐怖分子将其开枪打死。”
另一名来自班加罗尔的苏嘉塔(Sujatha)也是事件亲历者,她与丈夫巴拉特·布尚、孩子在此地旅行。她说,事发时丈夫恳求恐怖分子放过家人,随后恐怖分子要求他把孩子交给苏嘉塔,然后“朝布尚头部开了三枪”。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安全人员加强警戒。图/视觉中国
克什米尔警察总监维迪·伯迪在受访时称,除了一名尼泊尔公民外,其他25名遇难者都是印度男性。另有至少17人受伤。
由印度陆军、查谟-克什米尔邦警察和行政部门官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发现,26名受害者中,至少有20人曾被拉下裤子。进行尸检的警官称,恐怖分子试图“识别男性受害者的信仰”。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4月23日也表示,此次袭击是具有“宗教针对性”的懦弱行径。
“此次恐袭事件中,枪手并非无差别杀人。这是值得关注的特征。”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恐怖分子有意识地识别目标,而且放过了妇女和儿童,这和过去常见的、针对印度政府特定人群的恐袭案有很大区别。“这次袭击具有明显的宗教冲突特征,似乎暗含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宗教与人口政策的反抗。”张家栋说。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龙兴春认为,尽管枪手并非无差别杀人,但并不能改变这是一场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性质恶劣,应该予以谴责。
截至目前,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在内的多国领导人都表示谴责,对遇难者表示哀悼。这起枪击案也引发印度政府高度重视。
接到消息后,印度总理莫迪提前结束外事访问,紧急回国。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当日前往斯利那加市,召开紧急安全会议。查谟和克什米尔首席部长奥马尔·阿卜杜拉表示,这是“近年来针对平民的最大规模袭击”。
在短暂的交火后,枪击案的凶手从印方眼皮子底下逃脱,迄今不知所终。
印控克什米尔阿南特纳格区(Anantnag)警方4月23日通告,4名嫌疑人枪手里,有2人为巴基斯坦人,1人为阿南特纳格当地人,1人身份不明。
警方称,确定身份的3人为激进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LeT)成员。警方悬赏200万卢比(约合17.1万元人民币),征集嫌疑人线索。总理莫迪则在演讲中放言,“我们将持续追捕,哪怕天涯海角。”
枪击案发生后,“克什米尔抵抗”(The Resistance Front,简称TRF)宣布对此事件负责。按照其说法,该组织反对印度在克什米尔的移民政策,称“改变了原有的人口结构”。而遇袭人员“与印度安全部门有关,并非普通游客”。
4月26日,该武装组织发言人艾哈迈德·哈立德(Ahmad Khalid)又在一份声明中表示:“TRF明确否认与帕哈尔加姆事件有任何关联”,称此前消息“未经授权”,系遭遇了“网络入侵”。
据悉,TRF是克什米尔地区众多反印组织之一。该机构常自诩为“克什米尔本土抵抗力量”,经常对印度军人、警察、政府人员等展开“定点清除式”袭击。而印度政府把它视为“恐怖组织”,坚决予以打击。
截至目前,凶手尚未落网,其所属组织与作案动机依然成谜。不过,印度安全部队已采取了报复行为。他们公布了恐怖分子的名单,并大肆搜查、询问相关人员,并进入嫌疑人居住的村庄,夷平了其名下房屋。
与此同时,印度外交大臣维克拉姆·米斯里在4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安全内阁认为这起恐袭有“跨境关联”,将矛头明确对准了邻国巴基斯坦。
截至目前,印方宣布了多项对巴“制裁措施”。比如,暂停执行印巴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印巴唯一的陆路口岸;取消一项特殊签证措施,已在印度的巴方人员须48小时内离境,巴基斯坦驻印度使馆武官限期一周离境等。
巴基斯坦方面则在24日作出回应,对印度采取包括“暂停贸易”“驱逐外交人员”等多项反制措施。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明确表示:“我们与此事无关,我们也不支持任何地方的恐怖主义。”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也要求印度就指控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拿出证据。
龙兴春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巴基斯坦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假想敌。尤其是在克什米尔地区,一旦发生针对印度的恐袭事件,哪怕是非政府恐怖组织所为,印度也会首先把矛头对准巴基斯坦。几十年来,印巴类似的互动模式非常常见,几乎是“可预见的套路式反应”。
“每当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活动,印度的第一反应就是归咎于巴基斯坦。印度报复巴基斯坦已是常态行为。”张家栋表示,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府重视周边外交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并不鼓励类似反印活动。不过,巴国内政治局势复杂,有很多相对独立的武装组织。他们同情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积极组织反印活动。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并不实际管理这些组织,但依然受到印方的指责。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库特里水坝附近的印度河干涸,水位下降,显示出未来缺水的高风险。图/视觉中国
印度发起的诸多报复举措中,“断水”举措最受瞩目。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4月24日明确表态,“如果印度切断水源,我们将视为战争行为,并予以回击。”
克什米尔紧邻中国青藏高原,全境高山水深,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贯穿境内。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这些流域广袤的跨境大河也被一条“实控线”拦腰截断。
1960年,在世界银行牵头促进下,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签署《印度河河水条约》。条约规定,印巴双方分别拥有东、西方向的3条专属河流,且印度有义务让包括印度河在内的多条河流,自由流向巴基斯坦,供其“不受限制地使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河河水条约》维持了印巴双方的用水平衡,被视为印巴关系“最后一道防线”。即使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以及1999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印方也没有暂停执行这一条约。
不过,印度一直谋划对名下河流进行“专属”开发。
1979年,印度旁遮普邦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签署协议,力图在拉维河上修建两座大坝。1982年,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还亲自为该工程奠基。根据《印度河河水条约》,印度对拉维河水拥有专属权。
数十年来,该项目因多项原因多次陷入停滞。在印度中央政府斡旋下,这项工程于2018年重新启动,并于2025年2月底竣工。印度媒体称,“这是一座迟来了45年的大坝。”
据称,这些水资源主要用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土地灌溉和水力发电。此外还惠及印度旁遮普邦和拉贾斯坦邦,但“一滴都不会流到巴基斯坦”。
过去10年里,随着印巴边境局势变化和水利技术进步,“断水”这一激进表态出现频率增高。2019年,克什米尔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数十名印度安全部队人员死亡。之后,有印度官员威胁,要将东部河流的水流改道,使其不再流向巴基斯坦。
“围绕跨境水资源利用议题,印巴已较量多年。”张家栋表示,《印度河河水条约》签订时间较早,当时双方容易找到利益共同点,达成妥协。然而,时过境迁,当前印巴国内局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双方灌溉、发电等用水需求也大幅提高。相较而言,当前巴方对印度河的依赖程度,远超过印度。如果印度能掌握水源控制权,就可以成为牵制巴基斯坦的“一张牌”。
龙兴春认为,印度河及其支流水资源关系巴基斯坦国计民生。一旦断水,对巴基斯坦农业影响巨大。如今,印度拿水源作为制裁巴基斯坦的工具,公然违反国际法,也有损印度的国际信誉。印度这次如果断然实施水源控制,这必然会引起巴基斯坦方面的强硬反应和国际社会的谴责。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表示,印方多年来一直寻求退出《印度河河水条约》,现在“试图以这一事件为借口”达到目的。巴基斯坦人民党主席比拉瓦尔·布托也警告印度,“要么水流入印度河,要么血流成河”。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5日,印度瓦噶边境口岸,印度边境安全部队(穿棕色制服)和巴基斯坦游骑兵(穿黑色制服)参加降旗仪式表演。图/视觉中国
阿塔里-瓦噶口岸位于印巴分界线上,是两国唯一可通行的陆地口岸。一道简易的镂空铁门将主干道隔成两段,印巴边防部队分别在两侧设置岗哨,竖起旗杆,升起国旗。每当落日降临,这里都会举行一场奇特降旗仪式(又称“击鼓撤退仪式”),精彩程度不亚于一场戏剧表演。
最先上场的是狂欢的人群,在距离边境大门前十几米的地方,他们率先随着乐曲翩翩起舞。之后才是双方士兵的简易阅兵式,他们站在各自国土上,随着有节奏的鼓点,夸张地挥手、抬腿与跺脚,像是在隔空较量。最后,在观众们的热情欢呼中,双方士兵步调一致,庄严地降下两国国旗。口岸大门正式关闭。
自1959年以来,这项特殊的仪式,被驻守此地的印巴士兵坚韧地延续。对于两个常年重兵对峙的国家而言,这里就像一个珍贵的对话窗口,象征着“分裂中的团结”。每场仪式大约30分钟,主干道两侧还设置了露天看台,方便慕名而来的观众们。
只是,这样亲密的瞬间,往往因两国关系冷淡而中断。在2014年瓦噶边境袭击案、2019年印巴对峙事件中,这一仪式就曾被叫停。
连日来,受印控帕哈尔加姆镇恐袭事件影响,阿塔里-瓦噶综合检查站已经关闭,印度边防安全部队4月24日表示,已“缩减”仪式规模。当日的仪式上,边境大门始终紧闭,双方士兵习惯性的握手环节也被取消。更有激进人士在社交平台发声称,这一仪式无异于一场滑稽表演,应该彻底取消。
阿塔里-瓦噶边境口岸,宛如印巴边境的隐喻——美丽而脆弱,暗藏危险。
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双方都宣称对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小规模交火几乎从未中断。如今,一条“实控线”将印巴管辖地区一分为二,数十万印巴士兵保持对峙态势,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
一方面,克什米尔地区是风光明媚的旅游胜地,每年夏季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被称为“东方瑞士”。另一方面,背景复杂的武装分子躲在暗处,不时放出冷枪。
为什么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印巴双方“停火线”依然未能真正停火呢?
张家栋认为,从法律上讲,印巴都没有真正接受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LoC),双方都保有改变这条线的动机。从地理上来讲,克什米尔地区遍布高山密林,反抗力量容易藏匿,彻底清除的难度较大。除了领土问题外,这里也混合了印巴各自的政治、宗教等矛盾,多重因素纠合下,克什米尔问题愈加复杂。
“2019年那次恐怖袭击引发的对峙中,国际社会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而这一次,印巴发生越界冲突的风险仍在提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关注,呼吁印巴双方沟通对话,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张家栋说。
龙兴春认为,在克什米尔地区发起的诸多袭击中,有很多背景复杂的武装组织。他们不受印巴政府管控。这是“停火线”不能真正停火的重要原因。
“这次袭击事件可能引发小规模交火,但升级为大战的可能性不高。”龙兴春认为,印巴同为拥核国家,虽然巴基斯坦国力和军队弱于印度,但巴基斯坦坚持“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一旦发生战争,对印度而言是很大威胁。如果战争扩大升级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双方都承受不起。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4月26日表示,巴基斯坦愿意对印控克什米尔游客被袭击事件进行中立、透明的调查。他还表示,巴基斯坦主张和平,但这种愿望绝不能被误认为是软弱。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