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平安郭晓涛:低利率周期下的投资密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7:41:00    

图片

图片


图片


险资资产配置占投资回报80%的关键作用。未来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资产和负债联动,会对保险公司提出新的挑战

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编辑|杨芮 袁满

2024年,手握5.73万亿资金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实现了2064.25亿元的总投资收益,较2023年同比大增66.6%。

同时,其总投资收益率达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投资收益率增幅达到六成,在上市险企2024年出色的投资业绩中名列前茅。其中,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6%,同比上升高达2.4个百分点。
在低利率周期下,中国平安究竟如何破局,何以能够穿越周期?
近日,《财经》等媒体对话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副总经理郭晓涛,阐释了投资、寿险改革、科技等方面的新理念。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投资收益越高,意味着带来的风险就会越大。”郭晓涛认为,险资资产配置占投资回报80%的关键作用,另外的20%才是具体投资标的、资产类别和波段操作等。据他透露,中国平安在2024年实施投资体系改革,加强资产和负债联动,让产品和投资能够有效结合,最大化去除中间利差,而非持续追逐高风险带来的投资回报。
郭晓涛一身暗蓝色条纹西装,配暖色系领带,精干又不失儒雅。他于2019年9月加入中国平安,此前曾任波士顿咨询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韦莱韬悦资本市场业务全球联席首席执行官。
2023年9月,郭晓涛接替陈心颖出任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分管保险、医养、科技三大板块业务,同时全面负责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落地推动。2024开年,郭晓涛出任中国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同时,2024年8月、10月,郭晓涛平安人寿、平安银行董事任职资格获批。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9年开始,中国平安开启寿险改革征程,当被问及改革“最后一公里”难点和堵点之时,郭晓涛表示,未来需持续推进高品质代理人转型,诸如持续提高代理人队伍产能、绩优占比;其次,当前公司只能服务75个城市的客户,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扩大到更多城市。
若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中国平安销售端、产品端和投资端会出现怎样的调整?郭晓涛表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产品结构将持续发生变化,分红险占比将会持续提高;其次,保障型产品占比也会增加,因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健康、养老的需求也会增加。

此外,就DeepSeek将给保险业带来的新变化,郭晓涛回应《财经》称,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使得AI应用抵达临界爆发点,奇点来临。他认为,现在人工智能在销售、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在持续创造价值,将会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变化。

“八成配置,两成操作”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投资收益越高,意味着带来的风险就会越大。”在如何保持投资端长期收益可持续性方面,郭晓涛认为,投资一定要看资产和负债两端匹配,需看成本、久期、产品、经济周期和监管这五个核心因素匹配,在此前提下,再考虑资产配置逻辑如何更有效覆盖负债成本,从而让投资收益和成本之间利差最大化。
他认为,整体投资体系里,资产配置占投资回报80%的关键作用,另外20%才是具体投资标的、资产类别,以及波段上的操作。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6.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同时,净投资收益率为3.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5.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4%。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
据郭晓涛透露,中国平安在2024年实施投资体系改革,从最前端的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到具体投资标的,在这套投资链条改革体系下,进一步用机制去完成资产配置最大化。同时,加强资产、负债联动,让产品和投资能够有效结合,最大化去除中间利差,而非持续追逐高风险带来的投资回报。
当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已进入动态调整时代,预定利率研究值将直接决定行业预定利率是否调整,如触发一定条件将发生调整。据中信证券分析,预定利率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调整至2.0%。如此,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是否存在利差损风险、如何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
“市场整体低利率环境,预计还会维持一段时间。”郭晓涛表示,当前中国平安无论是存量还是新增保单,都不存在利差损问题。未来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资产和负债联动,从产品结构、投资回报、成本、久期等各个方面匹配来看,都会对保险公司提出新的挑战。
险资作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一环,被寄予入市厚望,当被问及对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如何看待之时,郭晓涛回应道,中国平安会积极响应和落实,这对保险公司是政策利好。同时,公司也将支持实体经济,诸如投资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等。

如此,中国平安未来投资前景如何?摩根大通发布研报称,将中国平安评级升至“增持”,目标价由50港元上调至70港元。其表示,中国平安去年主要财务指标表现超出该行及市场预期。同时,公司去年每股总股息2.55元人民币,同比升5%,超出该行及市场预期。该行认为,中国平安有充足资本支持可持续派息增长,H股现估值相当于预测今年市盈率6倍或预测市账率0.8倍并不昂贵,估值折让将逐步消退。

疏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中国平安自2019年开启寿险改革征程,并由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截至目前,市场和业内关注,最新改革成效如何?
业绩数据显示,中国平安2024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285.3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8.8%。2024年,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同时,2024年,可比口径下代理人管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增长43.3%,代理人收入同比提升5.9%,达人均10395元/月。
郭晓涛表示,寿险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当前改革成果非常满意,相信在未来将会持续正向发展,成为寿险利润和NBEV(新业务内含价值)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据他介绍,平安寿险改革的方向是“4+3”,即4种渠道叠加3个产品+服务。其中,四个渠道分别是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社区网络渠道和正在探索中的兼职代理人发展渠道。
保险业代理人高质量转型是行业趋势,中国平安也不例外。据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保险行销集团保险咨询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为281.34万人,较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减少约631万人,降幅达69.2%。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雎岚直言:“如果只算活跃的人力,可能连100万都不到。”
从中国平安来看,其在高峰期拥有130万代理人,截至目前代理人团队规模下降为36.3万人。从人海战术转向绩优、增优发展,中国平安已进行“大刀阔斧”的渠道改革。郭晓涛认为,现在公司代理人规模比较合适,未来不会进一步压降。“尤其是我们现在看到,代理人的产能、收入已经连续很长时间在提升。”
然而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总是分外艰难,谈及当前改革难点和堵点,郭晓涛表示,未来需持续推进高品质代理人转型,诸如持续提高代理人队伍产能、绩优占比;其次,当前公司只能服务75个城市的客户,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扩大到更多城市。
在如何增强代理人竞争力和产能提升方面,他亦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2025年,公司将从三个最核心方面发力:一是严把入口,在代理人增员端,找到高素质、高潜力的人才;二是为代理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打仗,如将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起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进行AI赋能,提升代理人在销售端、培训端效率;三是营业部的考核,从个人作战转向团队作战,“代理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共同提升”。

“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郭晓涛认为,寿险改革没有完成时,永远都是进行时。寿险作为平安集团最重要的业务,一直在不断创新过程中。

“AI应用奇点来临”

在AI赋能的时代浪潮中,金融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转折点。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再一次强调,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正在深度重塑全球科技革命的方向、重构企业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对金融保险业亦影响深远。他强调,要让全面数字化成为中国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
郭晓涛认为,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让AI应用抵达临界爆发点,奇点来临。他认为,以前人工智能停留在研究和探索阶段,现在人工智能在销售、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在持续创造价值,人工智能将会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变化。
“AI创造价值体现在效率和智慧两个方面。效率能够让流程更加有效,持续降低成本;智慧让经营管理决策,从传统的靠‘拍脑袋’转向智能化决策,这些效果都体现在中国平安经营管理、风险定价等领域。”郭晓涛表示,未来,期待人工智能将会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非常巨大的转变,在效率和智慧两方面都能进入全新领域。
当前,中国平安旗下多家子公司已完成DeepSeek布局。诸如,平安银行已经在DeepSeek技术应用上展现出系统性布局与阶段性成果;平安人寿快速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上线专为寿险打造的DeepSeek智能平台,并率先在产品销售、人员培训及客户服务三大核心场景落地应用等。
郭晓涛认为,目前国内养老呈现三个不匹配。第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速不匹配;第二,居民在医疗养老服务上的人均支出和实际需要支出不匹配;第三,养老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中国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绝大部分还是由国家社保、医保、公立医院来承担,但是居民养老需求多样化。“这三个不匹配也是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充分利用资源,与社保、医保体系做进一步的配合,以弥补这三个不匹配。”
在郭晓涛看来,金融、医疗、养老是人工智能,能够起到巨大赋能作用的领域,主要原因是这些领域规模大、流程长、人力成本高。“中国平安有2.4亿客户,我们的客户需求能够充分反映市场需求,我们设计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中国养老不匹配之处。”
据中国平安2024年财报显示,当前,中国平安聚焦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掌控,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080项,位列全球金融科技、医疗健康专利榜首,构建行业领先的五大实验室、九大数据库,搭建三层大模型体系,形成垂域行业壁垒,持续推动大模型与业务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图片

责编 | 王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