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16:00
4月27日,贵州道真县一女子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生态保护争议,目前该洞穴已紧急封闭。网络视频中,一名女子赤脚涉入洞穴内一汪乳白色晶花池,池底铺满透明穴珠与钙膜晶锥,池壁生长着形似珊瑚、葡萄的沉积物。对此,当地文旅局证实该女士为招商对象,并称:“进洞确实是因为招商需要,同意她进去的”。
招商需要,就可进入晶花池拍照吗?从生态保护来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公开资料显示,事发晶花池位于当地一处因水利工程意外发现的奥陶纪白云岩洞穴内,该洞穴因内部保存着4.8亿年历史的“雾化沉积”地质奇观,被地质学家誉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可见,这一自然景观是非常珍贵的,除了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还具有宝贵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不仅珍贵,亿万年才形成的晶花池也是十分脆弱的。对此,有专家表示“人体带入的油脂和微生物容易将池水多年形成的化学平衡打破”。还有专家表示,这样的破坏基本不可逆。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考察开发的目的,真有必要踏入晶花池拍照吗?事后,一句“招商对象”就能说得过去?如果真如当事人所讲“有专业人员陪同”,为何还会有踩踏一事,连基本的保护意识都没有吗?不管怎样,招商不是允许破坏的理由,开发更要以保护为前提。如果保护意识尚未到位,就急着开发,无疑是一种破坏。
此事引发争议的同时,也引发关于自然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探讨。一直以来,对于类似自然景观而言,开发和保护都有矛盾一说。开发难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这题就真的无解吗?平衡之道又在哪里?保护无疑是大前提,如何保护性开发,或者不适合开发就保护起来,还应提前进行研判,不应贸然闯入。如果开发是以破坏为代价,那对自然景观来说,也是一种人为的消耗,对当地文旅以及相关企业来说也是竭泽而渔,并非长久之际。
目前,当地已将洞穴封闭保护,也算是亡羊补牢。开发虽暂告一段落,但当地以及相关人员不妨以此为契机,好好补上这堂生态课。对于类似珍贵的自然资源,切忌打着开发的名义行破坏之实,只有保护得当,才有后续开发与招商的价值。相关主管单位也要进一步梳理与强化保护与开发的流程与机制,同时要做好科普工作,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
马上“五一”假期就要来了,对于公众而言,此事也不妨当作一次提醒,外出游玩要时刻将文明旅游放心上,爱护自然环境,尊重文物古迹,不乱伸手、不乱闯入,文明出游,才能与美景“美美与共”。
特约评论员 若妍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