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02:0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宋芳科
祁连山下的天祝县,拥有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治县,正以其强劲的势头,在碳硅基新材料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近年来,天祝县大力实施“强工业”和“绿色工业突破行动”,依托金强工业集中区“一区两园”发展格局,推动碳硅基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河西走廊上一颗闪耀的工业明珠。
据天祝县工信局副局长陈彪介绍,天祝县工业经济近年来实现了“稳中有进、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局面。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攀升至28.54%。
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天祝县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一方面,依托“中国白牦牛之乡”等区域品牌优势,推动特色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另一方面,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加速布局风光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碳化硅制品产量更是占据全国总产量的57%,工业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实现双提升。
天祝县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被誉为河西走廊闪耀的金钥匙、祁连山下盛开的格桑花。
全国碳化硅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青海地区,碳化硅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据统计,全国碳化硅企业设计产能约130万吨、实际产能约85万吨,2023年天祝县碳化硅产量47.3万吨,占全国实际产能的56%。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入选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名单。
在推动碳化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天祝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2019年至2023年,县委、县政府指导碳化硅企业进行了两轮环保烟气收集设施改造,总投资达5.2亿元,生产工艺升级为有组织排放,烟气回收率提高至73%,有效解决了碳化硅企业烟气排放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同时,指导成立天祝县碳化硅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督促企业使用优质生产原料,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有效解决了碳化硅企业烟气排放污染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目前,天祝县共有碳化硅及精深加工企业26户,5户碳化硅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碳化硅企业被认定为创新型中小企业,19户冶炼企业现有23条生产线,设计产能60万吨,近年来招商引进碳化硅精深加工项目8个,精深加工设计产能22万吨。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天祝县碳化硅生产加工产量达48.97万吨(其中,冶炼43.36万吨,深加工5.61万吨),实现产值26.95亿元,增长5.02%,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4%。
甘肃新玉通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军表示,公司旗下的天祝玉通石门河碳化硅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黑碳化硅,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累计上缴税金2.6亿元,职工26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新建的年产6万吨工业硅项目也于2024年8月顺利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0.06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为天祝县碳硅基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注入了新动力。
“公司新建的年产6万吨工业硅项目,从签约、落地、手续办理到动工,得到了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和相关部门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王军介绍,该项目由县委书记亲自包抓,政府成立了6万吨工业硅领导小组,县长为组长,对我们企业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建设环境特别好,遇到困难各领导亲力亲为,使我们民营企业备受鼓舞,各级领导干部担当实干,项目进展顺利。
在精深加工方面,天祝县以碳化硅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支持现有碳化硅企业大力发展微粉、段砂及碳化硅制品等产品,计划将碳化硅精深加工转化率提高至80%以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性能磨具、高性能工程陶瓷、耐火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硅棒切片等重点优势生产企业,积极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展望未来,天祝县将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延链补链行动和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按照2年优化布局、7年集群成势的目标规划,到“十五五”末,天祝县将打造百亿级碳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并围绕4个10亿级产业集群,全方位引进食用菌、高原夏菜、藜麦和中(藏)药材、牛羊精深加工等项目,进一步丰富县域产业结构。同时,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力争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5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6亿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