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40:00
深夜10点,位于杭州萧山高教园区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建院”)“浙里建·未来建造中心”灯火通明。工程造价专业的师生正专注地在数字孪生平台上推演某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拟——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实时传输,BIM模型自动校核结构偏差,3D打印的缩尺构件精准落位于智慧工地沙盘……这座汇聚前沿技术的产教融合创新工坊,正以“技术集成+场景重构”的方式破解传统建筑类专业转型的难题,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职教力量。
近年来,建筑业向智能建造的加速转型,给职业学校传统土木建筑类专业带来挑战。如何在产教融合的深水区蹚出转型之路,成为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浙建院以“鲁班文化”为核心悄然开展一场教学改革,回应这一时代命题。
破局:紧扣“好房子”战略的智慧转身
2023年深秋,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上,行业数据在投影仪上闪烁: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9.5%,而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再盯着传统售楼处和中介公司了。”学校专业负责人的话拉开了这个成绩辉煌的老牌专业“二次创业”的序幕。
这场转型源于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学校发现,尽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但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评估等新领域存在巨大人才缺口。2024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发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对住宅项目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等方面作出新规定。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好房子”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扩展。
基于此,学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向“智慧物业管理”“房屋体检”等方向转型。学校积极与南都物业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创设“好房子产业学院”“风华城市服务学院”“智慧社区运营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将老旧小区改造评估、绿色建筑认证等7项新职业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建设与住建部“好房子”工程的精准对接。
“我们的课堂就是未来社区治理的试验场。”工程管理学院负责人介绍,通过与南都物业共建智慧社区运营实训基地,学校从头部企业聘请行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校企共同打造专业教师团队,让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产业研究者”的转变。学生直接参与杭州市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的数字化改造工作,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新科技、高质量、好服务”。房地产行业联合学院连续6年举办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班,成为学生期待的“头脑风暴时间”。
转型成效在就业市场有所体现。在2024届毕业生中,学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60%进入城市更新、智慧物业管理等新领域,成为首批掌握“未来社区”“好房子”运维技术的“新工匠”,平均起薪较3年前增长约30%。
深耕:工程造价专业产教融合“全链条”
在“浙里建·未来建造中心”,学校工程造价专业师生借助自主研发的“典型咨询项目资料案例库系统”,为某综合体泛光照明工程等项目提供造价优化方案。屏幕上实时滚动的成本数据显示:这套校企联合开发的系统,帮助企业平均缩短造价项目编审周期20%,累计节约建设成本超3000万元。“我们的课堂就是企业的研发车间。”学校工程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产教融合的深层内涵。
学校与小栗科技、广联达等行业龙头共建“算客工场”,开展打破围墙的“双主体”育人,开创“教室+工作室+实训室”三室联动培养模式。通过教室进行理论筑基,工作室开展项目攻坚,实训室实施模拟推演,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全周期嵌套。企业工程师每周两天驻校授课,将杭钢旧址公园改造等真实项目分解为教学模块,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训,形成“项目认知—方案设计—施工管控—决算审计”的全链条实训体系。在这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堂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进度表,学生从大二起进入“准员工”培养通道。2023年,10名学生参与某高校建设提升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发现并修正设计疏漏27处,为项目节约成本超100万元。这种“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机制,让学生毕业时具备3年工作经验,优秀毕业生连续3年被企业提前半年“锁定”。
翻开《工程总承包管理实务》教材,许多行业专家的批注清晰可见。这套校企联合编写的教材,打破传统管理类教材的知识框架,融入工程总承包“策划管理”“政策法规”等热点内容,是对接产业前沿的“活教材”。“8年前我们想与本科院校合作,对方觉得这些内容太‘实操’,没想到浙建院的老师主动找到我们,两年就完成了编写。”有专家发出感慨。这背后是学校“需求导向”的教材开发机制——每个专业群都建立由企业技术总监担任组长的教材委员会,确保教材内容与产业标准同步更新。近5年,工程管理学院累计编写土木建筑类前沿教材32本,其中《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院团队成绩斐然:与浙江交工集团合作的高速公路矢量化项目,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杭宁高速公路等路段300余公里的全景影像地理位置索引体系建设,创新构建省内高速公路运营养护矢量数据库。这是“把科研做在工地上”的生动实践。
浙建院瞄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聚焦企业“卡脖子”问题,构建“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落地”的科研闭环。学校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横向课题,近3年工程管理学院承接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等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86项,到账经费超10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实战式科研”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引擎。学校以“技术反哺教学、成果服务行业”的独特模式,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路径。
铸魂:“千日工匠”的养成密码
“无人机测绘晨练”已成为浙建院学子的日常。每天清晨,学校广场上总有一群学生在练习“无人机测绘”。这是学校“千日工匠”培养计划的一个场景——从入学到毕业的千余天里,学生要完成120项技能训练、参与50次产业实践、攻克10个真实项目难题。这套融合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产业标准的培养体系,重塑了职业教育的育人逻辑。
走入“鲁班工坊”,墙上的“技能进阶图谱”清晰明了:初级阶段掌握CAD绘图、工程量计算;中级阶段精通BIM建模、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高级阶段参与企业项目实战。每个训练模块都对应具体产业标准,比如“建筑工程计量”训练直接对接行业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学校结合“1+X”证书制度,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平均持有2—3个职业证书。
2023年夏天,300多名浙建院“鲁小班”学生共同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运动员村专项服务工作。为保障服务项目顺利进行,学校和绿城服务集团形成企业经理牵头、学校教授治学的管理体系。作为亚运村内规模较大的大学生专项服务团队之一,学生经过业务培训、赛前准备和正式服务三个阶段,圆满完成亚运会运动员村住宿服务工作。其间,他们累计培训天数达120余天、接待1万余人次,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红色引领下强大的育人成效。
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室里,“红鲁班”特色班的班旗格外醒目。这个以“红色基因+工匠精神”为培养目标的班级每周开展“鲁班故事党课”,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走进课堂。2018届毕业生王浩如今已是某央企分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始终记得班主任的话:“我们不仅要会算造价,更要算好人生的‘价值账’。”
启示:“浙建院范式”价值何在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浙建院的探索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类型定位的破题:从“跟随者”到“引领者”。学校没有盲目模仿本科教育的科研范式,而是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确立“应用创新”的科研定位。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院的“新基建研究—新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生态化构建”创新链,既服务产业升级,又反哺人才培养,形成“科研育人—产业服务—创新研发”的良性循环。这种错位发展策略让学校在土木建筑类职教领域建立了独特优势。
产教融合的深化:从“物理相加”到“化学融合”。传统产教融合常停留在“实习基地挂牌”“企业专家讲座”层面,而浙建院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双主体开发教材等举措,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企业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育人的主角——在“浙里建·未来建造中心”,企业投入设备总值超600万元,派出工程师参与教学,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塑造”。“千日工匠”计划的深层价值,在于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培养体系。通过“红鲁班”的红色基因浸润、“鲁小班”的个性化培养,学校不仅传授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
浙建院的探索表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非简单“对标本科”,而是要在类型定位中找准发展赛道,在产教融合中深化创新,在工匠培养中彰显特色。当产教融合深入产业核心,当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职业教育才能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或许就是职业教育突围的“浙建院范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为引领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创新”成果,课题编号:ZJS2024ZN006)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15版
作者:陶梁梁 王 昆 黄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