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星星的孩子”绽放光芒丨新民述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2:06:00    

昨天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沟通等方面存在显著困难,核心症状甚至可能伴随终生。过去,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孤独症患者家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今,随着对孤独症的关注日益增强,从救助模式向赋能模式转变,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星星点灯”,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首先需要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昨天,由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历经一年半制定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设置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为促进康复服务机构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曾几何时,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多是给予物质上或医疗支持。现在专门为孤独症儿童设立的康复机构和教育项目日益增加,不仅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职业素养,赋予他们更多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社会接纳和全方位支持体系至关重要。今天,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迎来6组特殊需求儿童家庭观看沉浸式演出《暴风雨也不怕》。同时,剧场“大鲸鱼小当家”志愿者团队还开设“海星之愿”特别服务岗位,为14岁以上的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合适的参与社会活动机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在本市不少区域,通过开设孤独症关爱中心,开展“星星有约”公益课堂、“星青年 向未来”大龄孤独症社会融入等公益项目,为孤独症孩子融入社会铺就道路。

然而,孤独症孩子要真正融入社会,仍是一场全社会接力的“马拉松”,社会的包容和接纳是关键因素。孤独症儿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误解和歧视。消除这些偏见,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友善的交流,都可能成为他们拥抱世界的勇气,让他们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在全球范围内,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过去,干预重点多是让孤独症儿童适应普通社会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为不同群体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部分孤独症患者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能力,只是社交困难掩盖了这些优势。因此,为他们“量身定制”岗位,挖掘潜能,成为社会接力的更“高阶”努力方向。

“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步步付诸实际行动的目标。这需要社会不断完善关爱机制,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育、康复和服务的质量;更需要营造关爱孤独症群体的社会氛围,让他们在关爱与赋能中,真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