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58:00
位于长江之畔的江津,正集中全区资源和力量,提速提效高质量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打造辐射西部、链接全球的开放高地。在此背景下,招商引资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战场。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
面对新兴产业崛起、招商模式迭代,如何让年轻干部从“被动执行”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招商专家?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创新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领导“传帮带”、产业深研、实战练兵等举措,打造出一支“随时能战、战之能胜”的招商铁军。2024年,江津区协议引资额突破966亿元,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4个,LCOS芯片封测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招商实效指数跃居全市第四。
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
这背后,是一套怎样的招商人才培养体系?又是如何让普通干部蜕变为行业专家的?
激发干部内驱力
从“要我招商”到“我要招商”
招商工作最怕的就是“等靠要”,必须让每个人都成为主动出击的“猎手”。
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局长易治楷介绍,面对部分干部存在的被动应付心态,该局创新实施“一人一策”培养方案,通过精准赋能激发干部主观能动性,实现从“要我招商”到“我要招商”的转变。
招商干部金后权的蜕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工作中的金后权(左一)
“刚来时,他平时不主动发言,领导不点名,他就不说话。”易治楷回忆,金后权因考试调入招商局,但长期缺乏自信,工作仅限于“领导交办什么就做什么”。
金后权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任务中。2022年,局里需要制作一份招商推介PPT,金后权被临时安排负责。然而,初稿交上来后,易治楷直接摇头:“这不行,完全没抓住重点。”
“我干脆手把手教你。”易治楷决定亲自示范。从PPT的逻辑框架、视觉设计到数据呈现,他都一步步指导。经过7轮“推倒重来”式的修改打磨,金后权制作的招商PPT在赴新加坡招商时大放异彩。
“当时很多地方的招商PPT大多是交给外包公司完成包装,但我们自己做的更懂产业痛点,因此更精准、更亮眼。”
易治楷说,这次成功让金后权“开了窍”,他开始自学专业,甚至自费购买Photoshop、Premiere等工具,并建立全区产业素材库。如今,他已成为江津招商的“PPT王牌设计师”,全区重要招商路演、领导汇报均由其主导。
创新设立“导师制”
构建招商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
金后权的快速成长只是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通过“导师制”培养招商干部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通过“1对1”或“1对多”导师结对,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补齐短板、挖掘潜力。
易治楷介绍,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的“导师制”培养不是单纯的“老带新”,而是通过构建“选、育、管、评”一体化培养体系,帮助年轻招商干部在3年内完成业务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比如,我们针对招商专员专门开展了‘30秒电梯演讲’训练。假设你在电梯里遇到企业董事长,如何在30秒内让他对江津产生兴趣?”
易治楷说,招商不仅是拼资源,更是拼表达,要针对目标企业的痛点“对症下药”,让客商在短时间内理解投资江津的价值。
工作中的吴家利(左一)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招商专班干部吴家利就是这一训练的受益者。过去,吴家利习惯套用“万能话术”,推介效果平平。在导师指导下,她开始为每个项目定制解说词。例如,某智能装备企业关注物流成本,她的推介重点就放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优势”,成功打动了客商,最终实现项目落地。
形成良性循环
将人才能力转化为招商实效
“我们还有一项长期任务,就是让招商专员主动认领一到两项产业,长期坚持研究和跟踪学习,并定期汇报、分享,将招商人才逐步培养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易治楷说,江津区招商投资促进局正通过推行“招投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培养年轻干部独立承担项目从跟踪、谈判到落地的全流程工作。而随着招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精进,这些技能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招商业务的反哺。
以金后权为例,经过与各个产业组的深度合作交流后,他已经独立带队拿下了多个50亿级市场的项目,形成了“能力自信-行为主动-业绩突破”的良性循环。
工作中的吴家利(右二)
“招商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易治楷说,“导师制”模式正在江津招商系统全面推广。通过“一人一画像”分析干部短板,“一岗一方案”制定提升路径,不仅培养了一批招商骨干,更重塑了全区招商生态,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进出口商品展示中心
数据显示,实施“导师制”以来,江津区招商干部自主对接项目信息量实现翻倍增长,重大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40%,项目开工率超出全市均值10个百分点,为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持续注入了“人才活水”。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