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1:44:0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涂铭珊
对于救治创伤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没有什么比抢下伤后“黄金1小时”更重要的了。
秉持“时间就是生命”急救黄金理念,2017年,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南华附二医院”)启动以急诊医学中心为核心的创伤中心建设,逐渐打造出“1小时创伤与急危重症急救圈”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该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死亡率从2020年的17%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4.48%,跑出急危重症抢救赛道上的“加速度”。
“一站式”救治,大幅节省救治时间
3月6日,患者刘先生在作业时不慎从6米高处坠落,被一根直径约1.5厘米的钢筋斜向贯穿其胸腹部,病情十分危重……所在地附近医院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并实施复苏抢救,同时联系南华附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
一场急救“拉力战”再次打响。
彼时,急诊医学中心主任罗勇全程在线指导,并启动院内救治团队;该院急诊医学中心、胸心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早已在急诊抢救室严阵以待,开通绿色通道,提前制定好了手术预案。
历经约40分钟的转运、MDT(多学科协作)通力合作,大家最终“抢”回了一条生命。
这样紧急的抢救,几乎每天都在该医院创伤中心上演。而院前院内高效的转运联动,该院已坚持了8年。
“对于创伤与急危重症患者而言,唯有实现‘急救半径最小化、处置流程最优化’。”该院院长刘文捷认为,近年来,该院持续探索“1小时创伤与急危重症急救圈”,构建各救治单元与资源联动沟通渠道,从而极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院前、院内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和多学科协作的创伤急救模式,便是重要举措。简而言之,便是“救护车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到,医生先到”。
“让医生等病人,院前启动创伤团队,能让病人在创伤中心得到一站式综合救治,不需要院内转运,大幅节省了救治时间。”刘文捷说。
院前院内急救既要形成“链条“,更要形成“闭环”。罗勇告诉记者,该院创伤救治中心涵盖多个领域的医疗急救体系,经绿色通道,病人可直接进入抢救室进行评估、抢救;需要手术的,可直接进入创伤集成手术区域;术后,在一体化救治区域的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该院党委书记李国庆表示,医院不仅要把病人“接过来”,更要最大限度“救过来”。为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精兵队伍”,该院依托湘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高级创伤中心”,组建了以急诊医学中心为核心,神经外科、骨科等 12 个科室为骨干的专业化综合化救治团队,为每一次急救保驾护航。
连通“三级网络”,全力提升效率
此前,家住宁远县的小美(化名)不慎从7楼坠落至2楼,被紧急送往南华附二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宁远县人民医院抢救。
“当时情况紧急,我根据患儿病情立即指导宁远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制定特殊人群个性化抢救方案。“罗勇回忆,待小美生命指征趋于平稳后,随即被迅速转入南华附二医院高级创伤中心进一步治疗,为抢救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创伤急救的关键词即‘效率’,单家医院的高水平救治固然至关重要,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必须以全局视野推动区域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确保每位创伤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刘文捷给出自己的理解。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及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便是该院织密铺开生命救助网的典型探索之一。
具体说来,该院构建了以南华附二医院为创伤中心,以 13 家区县级医院为分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创伤救治点的市、县、镇三级区域创伤救治网络体系。
一般来说,非紧急必要时,大家遵循“就近抢救生命、及时恢复生理功能”原则,医联体内具备资质的救治定点单位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每个救治中心或网点院前反应需 15 分钟内高效完成,各分中心至南华附二医院急救转运时长精准控制在1小时内,为患者提供了便捷可及的创伤急救服务。
那么,医联体成员那么多,救治规范该如何确定呢?作为依托单位,该院也牵头研定了系列救治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我们明确了各级救治中心救治范畴与能力要求,细化创伤患者评估等机制、流程,有力推进市—县—镇三级区域性创伤与急危重症救治规范化、标准化。”刘文捷表示,如此一来,可实现救治能力“同质化”水平。
在李国庆看来,如何跑赢“黄金1小时”,为患者的安全多上一道“保险”、打造高效能“急救生命链”,是全院不变的追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动区域创伤与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优化升级与品质提升,跑出更多“加速度”“新速度”,将是不改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