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0:28:00
健康问题如同隐匿暗处的幽灵,时不时冒出来搅乱生活节奏。这不,65 岁的黄大爷就碰上了这么一档子事儿。黄大爷身子骨向来还算硬朗,秉持着对健康负责的态度,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前往医院做全面体检,就盼着能把那些潜在的健康危机提前揪出来。可今年的体检报告,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黄大爷的心泛起了惊涛骇浪。
黄大爷双手微微颤抖着,急切地在体检报告上搜寻,目光瞬间定格在空腹血糖那一栏 ——6.5mmol/L。刹那间,他的脸色变得煞白。在他过往的认知里,血糖升高几乎就等同于糖尿病。糖尿病这病魔的威力,他可是见过的,身边不少熟人都被这难缠的病症折磨得苦不堪言。一想到自己或许也被这病盯上,黄大爷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握着报告的手也止不住地哆嗦。
心急如焚的黄大爷,哪还顾得上歇口气,紧紧攥着体检报告,火急火燎地奔向医生办公室。他站在医生面前,声音因紧张而微微发颤:“医生呐,您快给我瞅瞅,我这血糖咋这么高,是不是得糖尿病了呀?这可咋整哟!” 医生接过报告,目光沉稳地扫了一眼,随后和声细语地为黄大爷解惑。原来,仅凭这一个血糖数值,根本没法直接判定就是糖尿病,还得进一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OGTT 指标。要是这两项指标都正常,那黄大爷的情况便属于糖尿病前期。好在医生紧接着宽慰道,处于这个阶段,暂时还不用服药,可以尝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逐步改善。听到这话,黄大爷那根紧绷得快要断掉的神经,这才稍稍放松了些,长舒出一口憋在胸口许久的气。
血糖高,就铁定是糖尿病?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糖尿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血糖持续走高。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一旦察觉自己血糖升高,第一反应便是自己被糖尿病缠上了。但血糖升高,真的就意味着一定得了糖尿病吗?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徐谷根主任曾发文专门剖析过这个问题。高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诚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然处于高位,但高血糖却并非糖尿病的专属。
过度的体力活动,累得人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情绪极度兴奋,整个人处于亢奋状态;身体遭受感染,发起高烧;经历大出血;又或是遭遇手术、创伤、麻醉等情况,都可能致使身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此时,糖耐量下降,血糖如同脱缰的野马,在短时间内急剧攀升。不过,这种高血糖仅仅是暂时现象。
还有一些药物,诸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服用后也可能引发血糖一过性上升。另外,若是患上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内分泌疾病,同样存在引发继发性糖尿病的风险。但上述这些情形引发的高血糖,只要应急状态解除、停用相关药物,或是治愈原发病,血糖便能回归正常水平。
那么,究竟该如何判断是否患上了糖尿病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明确的判定标准。倘若一个人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却持续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三多一少” 症状,同时满足以下任意一个或多个条件,那么极有可能已经患上了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2 小时血糖≥11.1.0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状态值得大家关注,它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被称作糖尿病前期。倘若在这个阶段不加以有效控制,下一步便极有可能迈入糖尿病的 “雷区”。大多数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并无明显症状,许多人就像黄大爷一样,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值处于 5.6~6.9mmol/L 之间;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为 7.8~1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 5.7~6.4%。所以,要是你的血糖值未超出这个范围,大可不必自己吓自己,过度担忧。
饭后没这 4 种表现,血糖控制还不错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后血糖堪称一项关键指标。餐后血糖越高,意味着血糖波动越大。长此以往,就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远超持续的高血糖。
不过,不同健康状况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也不尽相同。普通的成人二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需控制在 10mmol/L 以内;那些刚被确诊为糖尿病,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并发症的糖友,要求更为严苛,餐后血糖必须控制在 7.8mmol/L 以内;而对于存在中等程度并发症,或是伴有原发病的老年人,餐后血糖控制在 11.1mmol/L 以内即可。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知晓自己的餐后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呢?除了借助血糖仪测量血糖,其实从饭后的一些表现也能略知一二。倘若饭后未出现以下 4 种情况,那就表明血糖控制得相当不错。
饭后不困倦:许多人一吃完饭,便觉困意如潮水般袭来,眼皮沉重得好似灌了铅,恨不能立马找个地方倒头大睡。这大多是因为血糖上升,抑制了那些负责让人保持清醒、警觉的神经元。要是你饭后毫无这种昏昏欲睡之感,那就说明血糖控制得相当出色。
饭后不口渴:当血糖持续居高不下时,身体便会出现渗透性利尿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大量水分会随着尿液流失,身体一旦缺水,自然就会感到口干舌燥。所以,要是饭后你并未觉得口渴难耐,那就意味着血糖并未捣乱。
饭后不易饿: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深受这样的困扰,刚吃完饭没多久,肚子便又咕咕作响,感觉饥肠辘辘。这是因为他们的胰岛功能欠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身体充分利用,只能大量随尿液排出体外。身体缺乏葡萄糖供能,就只能消耗蛋白、脂肪来获取能量,故而饭后很快便又会感到饥饿。要是你饭后没有这种饿得快的情况,那就说明血糖控制得较为平稳。
饭后精神好: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餐后血糖虽升高了,可身体却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糖。因此,餐后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犯困,倘若不睡觉,就会感觉浑身乏力,整个人疲惫不堪。要是你饭后精神饱满,没有被困意纠缠,那就恭喜你,血糖控制得十分到位。
糖友进餐做好这 4 点,不怕餐后血糖升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想要避免餐后血糖像坐过山车般大幅上升,在进餐时做好以下几件事,对控制血糖大有裨益。
控制碳水摄入:糖尿病患者必须管好自己的嘴,严格控制米、面、馒头等精制主食的摄入量。每天食用 200~350g 左右即可,并且要注重粗细粮搭配。别只吃精细米面,全谷物、杂豆等都可与精细米面搭配食用,如此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降低对血糖的影响。
多吃蔬菜:绿叶蔬菜堪称宝贝,富含膳食纤维与维生素,且能量较低。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能延缓胃排空速度,使葡萄糖的消化吸收变得缓慢且减少。建议患者在饭前先吃一碗绿色蔬菜,这样饱腹感十足,能有效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对控制血糖极为有利。
餐后动一动:吃完饭可千万别直接瘫在沙发上,或是换个地方继续躺着。离开餐桌,外出散散步,或是在家做点简单的家务,增加日常活动量。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对控制血糖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合理用药:降糖药大多具备降低餐后血糖的功效,只是效果有所差异。像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 - 4(DPP - 4)抑制剂、α - 糖苷酶抑制剂、短效磺脲类促泌剂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不过,糖尿病患者切不可自行随意换药。要是发现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务必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如此才能稳稳地控制好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