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春阳)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以及加强居民用火安全教育,近日,红旗街道刘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宣传文明祭扫 绿色平安过清明”主题宣传活动,同时召开“普及居家用火安全 防患于未燃”消防安全例会。春风寄思念,清明亦文明。活动中,刘家社区综治专干肖维刚倡导与会人员爱护环境、绿色清明、
清明节、“五一”临近,祭祀烧纸、踏青旅游等人为活动将进入高峰期,火灾风险急剧加大。近日,省第一总林长和省总林长共同签发河南省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要求加强清明节、“五一”期间森林防火工作,坚决遏制火情热点多发态势,坚决守牢安全底线。总林长令提出四项要求。一要切实扛稳政治责任。聚焦“四高四争先”,
林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和生生不息的生态意蕴。基于清明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地位,早在2006年,它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源自中国先民对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4月4日14时38分许,平谷区熊儿寨乡北土门苗子沟山坡发生一起火情,平谷区先后出动森林队伍228人,6架无人机、20多辆水车开展处置工作,现场铺设水带700米。经全力扑救,16时38分,明火被扑灭,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系村民祭祀用火引起,涉事人员张某已被区公安部门控制。来
十五不下葬的原因主要基于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阴阳平衡和时节安排的尊重。以下是详细解释:阴阳交替之时:初一和十五被认为是阴阳交替之时,阴气和阳气的交接点。在这些日期里,阴气较重,因此不宜进行重大的生活仪式,如婚嫁、祭祀和下葬等。祭祀活动:初一十五在民间信仰中有特定的祭祀活动和节庆。初一被称为“朔”,是一
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清明时节,是追思与缅怀的时刻。今年清明节,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别样的“扫墓野餐风”。多地网友纷纷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在祭祖扫墓仪式后,直接在墓地旁铺起野餐垫,摆出薯片、烧鹅、鸡爪、鸭腿、酒水和饮料,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踏青野餐。家人们扫墓+野餐多位受访者表示,这种
挂花是 祭祀的一个技能,叫祈祷。这个技能能够增加组队40%的经验和个人10%的经验。在特定的位置持续使用这个技能,就叫做“挂花”。
济渎庙,坐落于济源,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祭祀济水和历代官方祭祀北海的地方。传说济渎池能潜通北海,唐代开始在济渎庙内修建北海祠,望祭北海神,祭典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济渎庙建筑群落宏大,超过了江、河、淮沿岸所有水神庙,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保留有历代文物建筑3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