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磷都“锂”链 | 磷系新能源材料“铁三角”炼成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9:38:00    

3月19日,川恒与国轩在福泉的合资企业——贵州恒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鹏习惯性打开磷酸铁原材料市场价格网站,电子屏上两组数字形成刺眼的剪刀差——磷酸铁原材料市场报价显示,硫酸亚铁价格同比暴涨150%,工业一铵上涨40%;而下游磷酸铁成交价却稳如泰山,同行企业仍亏损1000—2000元/吨。

2024年相关行业报告显示,行业整体营收状况不佳,亏损企业数量暴增。2024年11月,我国磷酸铁锂产量再度刷新纪录,单月产量达到约26.5万吨,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年度产量也首次突破了200万吨大关。这意味着,磷酸铁行业在产能过剩与原材料价格飙升的双重绞杀下,正经历深度洗牌。

“现在的市场背景下,锂电行业也已经到了重塑阶段,构建更有韧性的产业链已然成为产业共识。”赵鹏说,恒轩每年10万吨产能中,80%订单稳健供应给头部企业,其市场韧性来自两大巨头共建的“矿山-材料-电池”的铁三角垂直链条,形成资源+技术+市场三大防御层级。

站在福泉双龙工业园区制高点,两条磷系新能源材料的“隐形动脉”清晰可辨:向西几十公里,川恒股份的矿山机械在喀斯特山体间轰鸣,磷矿石经浮选后直抵生产基地;向东1500公里,国轩高科合肥基地的电芯产线,正等待这批磷酸铁开启能量跃迁。

这条横跨东西的产业链,不仅是赵鹏口中的产业韧性具体呈现,更是黔南州从传统磷化工向新能源赛道跃迁现实注脚。

“黔南仅用了3年多时间,磷系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规模超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了磷由‘肥料’变‘材料’。”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委书记洪湖鹏在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发言时说。

3年前,新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扭住“风口”产业集中发力,黔南敏锐捕捉到“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在全国率先推行“矿冶一体化”审批改革:单年获批建设用地1.2万亩,吸引裕能、盛屯等27个新能源项目落地,总投资超400亿元。

这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新攻势立竿见影,黔南当年新能源材料产业新增产值75亿元,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42%。去年,黔南现代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规模占比48.5%,提高2.2个百分点。

从磷到锂,如果说资源是先天基因,那么技术就是进化密码。作为国内最大磷矿石露天、地下开采企业,全球最大的高品质磷酸供应商,贵州磷化集团初入新能源材料领域时,在基础工艺与头部企业存在显著代际差距。

磷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松带着团队辗转国内多家企业取经,但基本是无功而返。“对方虽答应开放参观,但是到了车间一次都没能进去过。”吴松说。

多次吃闭门羹后,吴松和研发团队暗下决心要在技术上实现自我突破。“八九个人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20多个小时。”吴松说,几年过去,磷化集团在新材料的攻坚突围上,从跟跑者到了同行者,也因此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收获稳定的生产订单。

目前,仅黔南福泉市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拥有精细化工领域核心技术30余项,有效专利授权267件,拥有世界最大的湿法磷酸净化装置、世界第一套磷矿伴生氟工业化回收装置等10余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

磷矿资源的价值不在“挖矿卖矿”,而在“链上创新”。盛屯在贵州布局的第一条15万吨磷酸铁生产线正加快建设,而此前该公司先启动了三元材料硫酸镍、硫酸钴的生产,目的是两条退走路:磷系+三元正极材料。

“三元材料生产过程中,可提炼出亚铁,这样主要生产磷酸铁的另一大原材料我们就有了,可大大降低成本。”盛屯贵州公司总经理杜敏说。

企业利用副产物耦合培育新产业路径在黔南不断上演,新能源电池材料头部企业裕能贵州公司通过创新技术,继在黔南投资建有50万吨磷酸铁、50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后,又追投资150亿元建设50万吨的铜冶炼项目。这个项目利用进口铜矿,每提炼1吨铜,产生1吨铁、4吨硫酸、4吨蒸汽副产品,这些铁、硫酸又成为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的原材料。

当前,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黔南正不断强化“矿山-材料-电池”的稳固性,集中做大磷系新能源材料,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围绕各种型号的纯电动、插电混动新能源车动力系统正极材料应用,以及5G基站储能、新能源发电端储能、轻型动力铅酸电池市场替代等非动力电池领域应用需求,引导磷酸铁、磷酸铁锂等创新生产工艺,持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2025年,黔南提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分别增长5%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编辑 李嘉琪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