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6亿用户撑起500亿市场,微短剧如何能“长红”?|南方产业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8:24:00    

从刷朋友圈到刷短视频再到刷微短剧,如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闲时”使用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

据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而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则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元,相较去年的358.6亿元同比增长34.90%。

一方面是增速迅速的数百亿市场,另一方面则是能够牢牢锁住用户的产品特性,微短剧成为了近年来互联网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就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举办前夕,一部四川话版微短剧《家里家外》火爆全网。上线后仅三天,累计观看量就突破10亿。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短剧在近年来的火爆,与一度同样火爆的“5分钟电影”类似,是用户追求“快速获取感”的一种体现。但是在经过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如何让微短剧能够成为长视频后另一个“长红”的业态,成为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几年的发展之后,人们觉得应该赋予微短剧更丰富的价值。”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上就对微短剧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红果短剧作为如今微短剧中的“领头羊”,其示范作用对于微短剧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

微短剧虽然“微”和“短”,但是和长视频一样,兼备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 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的全生态。只有将微短剧的整体生态走向健康的全链共生的成熟阶段,才能让微短剧能够真正“长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就认为,微短剧观众和长剧观众之间并没有明确界别,微短剧观众也愿意在剧中看到一些具有思辨性的、有意义的价值传达。“这就需要微短剧实现破圈,破除只是‘爽感’的圈。”杨乘虎认为“破圈”的重要体现是要将微短剧在表达价值的同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距离近,才能让这种轻量级的产品在承载价值的同时,有更好的观看可能性。”

“最近《家里家外》这部剧比较热,这部剧是非常典型地用微短剧体现四川成都文化的亮点或者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把整个四川的夫妻家长里短的事,把九十年代整个经济文化的变迁,用一部剧的时间,三个小时做了很好的呈现,这部剧首先非常能体现微短剧跟千行百业跟文旅的结合,也是在这个领域里面产生了一个标杆的作品。”乐力以《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文旅”就是探索千行百业共同打造微短剧生态的一个生动案例。“现在千行百业都在拥抱微短剧,用微短剧的形式呈现千行百业里面有意思、有文化底蕴、有创意的故事,对微短剧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可借力的点。”

除了内容上通过“微短剧+”让微短剧内容更丰富更能走近观众外,技术的赋能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机遇。

“AIGC本质上解决的还是效率的问题,就是从内容生产资料上,它其实是把各个生产元素的门槛更加普惠平权,让更多的人能够有相对来讲比较低的门槛进入到这个生产环节。”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在谈到如今广泛应用的AI大模型在微短剧行业的应用场景时就以自己为例指出,借助AI大模型的多轮对话,能够很好地在大量的剧本中快速提炼剧本的核心和对人物的挖掘,实现基于效率的筛选。“之前我看一个剧本需要一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基于百度本身的大模型去做训练的话,我可能一个上午就能看五到十个剧本。”于轲指出,未来借助AI大模型的能力,可以将每个人的创意训练成一个故事,再将故事训练成一个剧本,在借助AI大模型根据剧本帮助辅助生成分镜,最后再通过生成分镜来生成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微短剧形态。

“微短剧产业已进入精耕期,未来数据驱动下的IP打造,与AI等先进技术赋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必将构建出更加繁荣的内容新生态。”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认为。

不难看出,从内容到技术,微短剧都在向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特别是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微短剧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微短剧产业已进入精耕期,未来数据驱动下的IP打造,与AI等先进技术赋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必将构建出更加繁荣的内容新生态。”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对微短剧的未来能“长红”充满信心。

南方+记者 叶丹

【作者】 叶丹

南方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