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便溺是什么意思(古代人上厕所找不到茅坑,总不能当街便溺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09:23:19    

导语:

吃喝拉撒是人间大事,但出门在外总归人有三急,要知道活人怎么能让尿憋死呢,那么,古人一时间找不到厕所会怎么应对呢?

公共厕所在现如今并不难找,即使是一时间不熟悉地点,也可以向路旁的店家借用,因此这一问题并不是现代人所困扰的。然而,假若你在古代肚子不舒服,满大街找茅厕的感觉可就不好受了,毕竟厕所还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一时羞涩搞不好就真被尿憋坏了。

明清时期,商业虽说也过得相对不错,但公共设施依旧滞后,这在皇城脚跟也是如此,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就介绍了“京师无厕”的苦状,“愁京邸街巷作溷,每昧爽而揽衣。不难随地宴享,报苦无处起居。”

到了清明,这一情况虽说有了改善,但公共厕所的出现也并不能全然解决问题,《燕京杂记》就明确表示,北京城的公共厕所需要交纳铜钱,因此“当道中便溺”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清末,才有了不准随意大小便的规定,而摇铃的秽车也叮叮当当地响着。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内急之际也难以招架,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并不陌生,一时间除了小商棚摊之外,其余地方都或多或少搞上了屎尿。

古代茅厕都怎么了

一开始,文明尚未开化的时候,茅坑是不需要的,野外随处都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一人一坑就是一段故事。自然,古人对于这些污秽之物也没有过多的想法,掩些土也就完事了。

到了文明时代,马桶自然是家家户户都具备,这玩意在汉代就有了,当时是玉制的“虎子”,是汉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发明出来的。然而,这自然是家用的,公共厕所又如何呢?

事实上,《周礼》就有记载三千余年前路旁的厕所,城上为厕、城下为垣,此后已被更多使用。其实,“溷”有猪在圈中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时期及其以前,有时即使是达官贵人也会在猪圈上厕所。

所以说,户外的厕所是迫于无奈才使用的,这就使得公共厕所没有了革新的必要,也就不需要大规模投放。

因此,直到明朝,茅厕也是少有的,而且是收费的。穷苦大众向来是处于大多数,在古时温饱尚且难以搞定,因此公共厕所更多是贵人一时的急用,街道臭气冲天也就不可避免。

如厕后该怎么清洁

更多时候,我们上完大号后,都用厕纸清洁,少数则是用水冲洗,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做的呢?草纸无疑是清洁污秽之物的好东西,但这也需要到明清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偏远地区甚至还用着叶子等物件呢。

作为四大发明,造纸术显然不是为了擦屁股而发明的,就算是大富大贵人家也耗不起,那么不用纸用啥呢?

在《寻秦记》中,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便遭受了没有草纸的罪,石头、瓦片、树叶、厕筹等,可以说秦人随手可以拿到的东西就可以擦屁股。

事实上,古人对于如厕还是作为隐私的,因此直到三国才有记载“厕筹”这一物件,这是大便以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又叫厕简、厕辙、厕篦、搅屎棍和干屎橛。

当然,这些都是平头百姓所惯用的,骄奢过度的贵族们是不屑于树叶、石头的,麻、布甚至是丝绸这些柔软的东西就遭了罪,而这有时甚至还不是一次性用品。西晋“斗富”的石崇甚至有如厕后洗澡的习惯,而这需要十来个仆人伺候。

结语:

事实上,粪便这类污秽之物也不是毫无益处,肥水不流外人田便是明证,不过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