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话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走马古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8:40:50    


出重庆浮图关,沿去成都古驿道西行约八十华里,一葱郁山岗微微耸峙,形若徜徉骏马,因形而名曰走马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重庆市民间文学之乡——走马镇由此而名。

走马镇西邻壁山,南界江津,原隶属于巴县,现为九龙坡区所辖。

昔日,岗东约半华里处,一青石拱桥横跨小溪,过拱桥拾级登岗,十余株黄葛古树夹道侍立,树冠邻毗,遮天蔽日,直抵沿岗而建的走马场街门。街门由青色巨石拱成,门两旁石柱上镌刻一联,联云: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道,现时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门楣大书 :走马场。

走马场与壁山县来凤驿之间大山横亘;越山驿道长约三十华里,山上林木荫森,悬崖绝壁,常有虎豹出没,亦为盗匪猖獗之所;故凡由重庆沿驿道东来的客旅,均多在此集结成队,于白天翻越大山西行;于是走马场日渐繁盛,客栈林立,店铺云集,茶肆飘香,一派勃勃商机。

“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探其源,众说纷纭。一说,其源于走马岗地处交通要冲,三教九流汇聚 ,地痞、流氓、恶棍代不乏人,外来人在此地受欺侮的传言时有所闻;二说,走马岗茶馆多,长坐茶馆擅吹“龙门阵”者代有传人,外地人欲在此逞能胡吹,必定脸面勿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走马镇“故事之乡”,国家将走马民间故事纳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重庆市)授于走马镇“民间文学之乡”,镇民魏显德兄弟被誉为东方“格林兄弟,即为佐证;三说......

走马镇庙宇之多名闻遐迩。小庙之多不胜枚举,大庙有如慈云寺、 灵芝寺、毗卢寺等数座;仅走马场里许街道,即有关武庙、禹王庙、南华宫、万寿宫、文昌宫等五座较大庙宇。庙中所供神像造形各异、惟妙惟俏,犹以关公之塑像最具丰彩。关公戴金冠,披绿袍,著金铠,踏皂靴,面如红枣,剑眉倒竖,凤眼微睁,一部美髯齐腹,右手轻捋长须,左手握《左传》长卷,赫赫然高踞于神龛之上,不怒而威,令人见之肃然。

走马场有戏楼两座,一于关武庙前,一于禹王庙内。戏楼以石柱托底,木料为身,滚筒瓦为盖;凤檐龙柱、雕阁画屏,喷漆涂金、精妙绝伦;龙凤鳞爪,棱角分明;人物举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献艺者既有如吴晓雷、陈书舫等川剧名家,又有本镇业余演员。一演数日,愈演愈火,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暴满。

春节期间,走马场更是热闹非凡。白日,花船出游,雄狮拜年,连箫起舞,腰鼓列阵......观者如堵,比肩继踵;锣声、鼓声、唢喇声、鞭炮声交响齐鸣,声动云天。入夜,无数冲天炮带着刺耳呼啸飞向夜空,闪着眩目的光华,炸出震耳的脆响;张牙舞爪的长龙,烈火熊熊的熔铁炉,眩目耀眼的铁水花,串串连天爆响的鞭炮,节奏吭锵的舞龙锣鼓,夹道观众的如潮欢呼......长街上下一片沸腾。

建文帝落魄走马岗的传说,更为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传说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秋夜,因被其叔燕王朱棣推翻并通缉的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扮成僧人逃到重庆,云游四海而夜宿走马场“悦来客栈”。

是夜,建文帝忧思绵绵、辗转难寐,忽闻一宿客高声发问:“幺师,明天吃啥子哟?”厨师一边嚯嚯磨刀,一边粗声应答:“吃皇帝的脑壳——御头(芋头)!”建文帝误将芋头理解为御头,以为厨师已识破他的身份,将拿其头献官,于是趁狂风骤起、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之际,仓惶出逃。逃至街口 ,一惊雷突袭黄葛古树,闪电、雷鸣、树火、浓烟,更使建文帝惊魂失魄,不慎一脚踏空,顺坡滚下数十级石阶;复艰难起身,带伤行至场东约半华里处。是时,暴雨倏停,建文帝后望无人追赶,前见一拱桥跨溪而卧,乃钻入拱桥下暂息;直至次日凌晨,才改变装束,径直向重庆南温泉方向而去。

次日,客栈主人整理房间,发现云游僧人遗失之素笺一张,其上有律诗一首,诗内有“软缎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滚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的诗句,联系建文帝逃到重庆的传说,并据云游僧人突然不辞而别之举,由是推断僧人可能是建文帝;又有人在拱桥下发现水淋淋的僧人装束,遂断定僧人曾在拱桥下过夜;最奇怪的是,僧人住过的房间和过夜的拱桥下从此蚊蝇绝迹;于是,人们肯定夜宿走马岗的僧人必是建文帝无疑。

有好事者遂将青石拱桥命名为“龙滩子”,将“悦来客栈”更名为“卧龙客栈”,客栈主人为避牵连,不敢接受“卧龙”二字,只将“悦来客栈”改名为“鸿恩客栈”。

而今漫步走马岗上,昔日青石拱桥的“龙滩子”已被夷为公路平桥,“鸿恩客栈”的确切位置已无从查考,惟有被雷电击中的黄葛古树依然郁郁葱葱、冠盖百米,被雷火烧成的巨大焦黑树洞依然历历在目,诱发人无限的怀古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