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如何预防猴痘 ?这些要点需注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0 12:47:49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会因水泡破裂而引起化脓性感染,严重的病人会发生脑炎等。

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美国、欧洲等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道了猴痘病例。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宣布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的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2022年5月到9月16日,美国、欧洲、北美等以往没有猴痘流行的地区已经有6万多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全球警报。

猴痘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猴痘病毒是一种与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相似的病毒。因为最先在猴子身上发现了这种病毒,因此命名为猴痘。

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等)、猴、黑猩猩能传播这个疾病。病毒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加热和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快速杀灭这个病毒。

感染了猴痘后会有哪些伤害?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一般会在感染的6-13天发病。

发病症状通常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疼痛、背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皮疹或皮损。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会经历从斑疹(小片的不突出皮肤的颜色改变)、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

皮疹脱落后可遗留皮肤色斑,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眼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感染猴痘后大部分人都能自愈。但可能会因为感染病毒的分支,自身的免疫能力等因素而不同,极少部分人会因为感染而死亡。

猴痘是如何传播的?

猴痘主要通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密切接触包含面对面讲话时会因为空气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可能意味着面对面(例如说话、呼吸或唱歌时彼此靠近会产生飞沫或短程气溶胶);肌肤接触(如触摸或阴道/肛交);口对口(如接吻);或口对皮肤的接触(如口交或亲吻皮肤)。猴痘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机制尚不清楚,正在进行研究以了解更多信息。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感染者和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飞沫,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男性精液中发现有大量病毒存在,因此病毒可以性接触途径传播,欧美国家报告病例中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同性恋者)占有较大比例。

哪些人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与猴痘病人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的人,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

性行为传播,其中风险最大的是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同性恋者)。

在高流行区,与鼠类、猴子、猩猩等接触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怀疑自己感染猴痘怎么办?

第一时间向传染病医院(传染病专科门诊)寻求帮助,或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同时做好自我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如实向医务人员告知自己的旅行与病患接触史,包含:

(1)发病前21天内是否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行居住史;

(2)发病前21天内是否有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是否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疫区回国人员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

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

如何预防猴痘?

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关系比较近,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保护率约85%。因80年代天花被消灭,我国停止接种天花疫苗,我国40岁以下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容易感染这个病毒。美国目前有专门的疫苗在研究。

尽量不前往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喷嚏时正确掩盖口鼻。

避免与可能来自疫区的人发生亲密接触。在与性伴侣亲密接触前应该了解其3周来的旅行史。使用安全套可以避免因为接触精液里面的病毒,但并不能有效防止因为肌肤的接触而被感染。

不要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比如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猴类、啮齿类动物等。

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若与病人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