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6 11:08:03
一直以来,关于能否食用狗肉的观点备受争议。
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成为人类狩猎时的得力助手。
而如今,狗对人类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盲人的眼睛,是军人的搭档,是独居青年的情感伴侣......
对于很多人而言,狗不再是宠物,更像是朋友、是助手、是亲人。
它扮演了太多的社会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将其杀害,取而食之,是不是太过残忍?
深圳人大的一位人士,曾公开发表关于能否食用猫狗的言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他认为:“猫狗作为宠物,与人类建立起比其他动物更为亲近的关系,禁止食用猫狗等宠物是许多发达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通用做法,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要求和体现。”
这番话引起了人们关于狗肉文化的探讨,我国长期都有食用狗肉的文化传统,甚至一些地方还有狗肉节。
《文字上德》中记载:“犬豕不择器而食。”
在古代,人们将狗肉的地位看得和猪肉的地位一样高。
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反对食用狗肉的声音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狗肉文化,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在早期的狩猎采集阶段,肉是食物的主要来源。
即使是现在最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在其成长发育阶段也无法离开肉蛋奶,肉类能够提供更高的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也就是说,如果不吃肉,我们的祖先很难进化为现代人。
而狗作为人类最早的家畜,在青铜器时期,就已经被人类驯化,成为人类的助手和食物。
先秦时期,狗肉是居民的蛋白质来源,最早记载的狗肉膳食是狗肝。
《周礼天官膳夫》中记载了古代的膳食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其中肝膋,便是指狗肝。
狗在当时肩负着田猎与护家的重任,所以人们会食用,但不常食用。
古代帝王有士无故不杀犬豕的礼制,同时也赋予的狗肉神圣的意味,狗肉主要成为贵族餐桌上的食品。
每逢秋季,天子的肉食就会以狗肉为主,因为犬是至阳之畜,而秋季阴气胜,需要阴阳协调。
到了汉朝,售卖用于肉食或者看门的普通犬开始普及,这也为普通人养狗、吃狗提供了便利。
盛世时“屠羊杀狗,鼓瑟吹笙。”
中国历史上,食狗肉之风最盛的是秦汉,之后关于狗肉的记载逐渐变少。
但在少部分地区,食用狗肉的传统一直历代相传。
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狗肉都曾被认为是传统美食。
朝鲜半岛从三国时代起,民间就开始食用狗肉。
拿韩国来说,当地的气候比较寒冷,农业也不是很发达,食物的种类并不丰富,尤其是肉类。
因此,韩国吃狗肉的传统比中国更为普遍,根基更为深厚。
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动物保护组织的影响,狗肉行业不再风光。
在越南,人们普遍认为狗肉相较于其它肉类更富营养。
而且,当地有一种说法,当运势较差时,吃狗肉可以扭转,但不能在阴历月开始的时候吃狗肉,否则会带来不幸。
可见,越南人对于狗肉的重视。
此外,绝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有着吃狗肉的传统。
1910年,法国还有专门售卖狗肉的铺子。
20世纪初,德国各类肉的价格高涨,导致德国人广泛食用狗肉,将狗肉视为羊肉的替代品。
就连被很多人称为“文明上国”的瑞士,仍然有着大规模吃狗肉的传统。
瑞士的热门食谱中,就有用盐和干燥原料制成的熏狗火腿。
在瑞士的某些农村地区,村民们将狗肉制成肉干、香肠以及药用狗脂肪,这些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吃狗肉的习俗,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某个地区的传统,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使然。
在东亚一些地区,呼吁禁止食用狗肉的热情很高,但真正做到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国家却很少。
各个国家颁布的动物保护法中,都以反虐待动物的法律居多。
狗肉从传统美食,变为大多数人抵制的对象,不是偶然。
反对食用狗肉之风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动物保护组织的崛起,再加上狗在生活中身份地位的转变。
另一方面,有部分人为了讨好欧美的相关舆论,迎合欧美的价值观,于是贬低本国的文化,痛斥传统。
事实上,传统饮食文化,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本来就不公平。
我们应当做的是尊重传统,正确对待。
作为现代人,狗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关于狗肉,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将狗狗当做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